您的位置:首页 > 特色服务 > 书评文摘

回味 ——忆一件读书往事

资料来源:本馆  发布者:管理员  时间:2016-04-26  浏览量:

记忆中的大学暑假,那是一个炎炎夏日,午后乘着一丝微风,我踩着自行车,行驶在不算拥挤的马路上。到达我的终点站:市图书馆,无聊的暑假,除了看自己的专业书,我也会抽空到图书馆去品味文化。夏日的午后,多多少少让人有些疲乏,有幸借助于图书馆的空调,让一丝清凉去除了些许沉闷。但仍残存着庸懒的眼神,扫过书架,胳膊碰到了白墙,又折回那本躺着的书上。
  书看着有点旧了,估计是看的人比较多。目光停留的地方,《千年一叹》,是余秋雨
先生的力作,虽是散文集,但是以日记形式的纪实体裁,读来应有一翻味道。早就在高中时期,从身为特级教师的语文老师那听说过这本书,作为一本语文教师鼎力推荐的作品,就决定拿它来品读了。
  我一直喜欢细细阅读文字,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,能听到作者的呼吸,轻轻地,缓缓地。

我的阅读习惯是从头看到尾的,隐约中记得翻开封面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照片,由于不是彩色印刷,照片是张黑白的。书本的扉页,就是这张照片,已经不记得是张什么样的照片了。但我记得的是,那时候看的还不是新版的《千年一叹》,没有绚丽多彩的颜色,只有数张朴素的、印刷的照片。记忆中的那几幅照片,只有一张是在余秋雨先生坐在凤凰卫视的越野车上的,其余的,都是当地的所谓“风景”,那么的凄美、那么的沧桑。
  思绪行走在自序的文字中,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,那种释然的心态,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,润了咽,也静了心。这样的文字,我迫不及待地去品读正文,用心去走进文字,从中去悟出事理。
  《千年一叹》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,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,感伤、厚重而平实。不失优美的语言,记录了伊斯兰
、两河、阿拉伯、古印度古埃及希伯来等文明的衰落,探讨衰落的根本原因,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。刚开始读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,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、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。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?

千年之交时,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"千禧之旅"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,穿越至各大古文明中。处于刚20出头的我,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去跟着余秋雨先生行走,只是单纯的想看看语文老师的推存书本,现在回想起来,刚决定阅读时,的确是这样的,可是读着读着,越来越被文字、语言所吸引。
  没看这本书前,不知道希腊、埃及等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,恐怕在当时那个时候,众人所熟知的文明古国,除了历史书上的,就是地理课本上的。是怎样的神话般国度,让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。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、没落。谈到永恒坐标的古希腊,谈到碧血黄沙的埃及,谈到奇怪的古巴比伦,谈到洁净起点的古印度,是民族的内耗,是内忧外患的纷扰,还是不断远征的殆尽。
  千年一遭,幽幽叹息传来,从那遥远的爱琴海传来,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,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,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。是哲人、还是法老,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。当辉煌已寂寞,当神庙已残破,当人们已遗忘,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。
  历史,何物?究竟能影响什么?是剪不断,还是理还乱。历史已成历史,它以文字、画卷悄然流逝,已经过去,永不回头。每个文明,有自己的文化、有自己的历程,没了历史,我们就像是哑巴,无从诉说;没了历史,我们就像是一阵风,没有开始,没有方向,没有目的。历史是面朴素的镜子,它可以光芒万丈,也可以平淡无奇。
  文明已经衰落了,历史也开始褪色,轻声一叹,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。我们在总结,在回忆,在悲祭我们的祖先。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,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。
  俯瞰整个中原大地,任凭凛冽的风穿透单薄的灵魂,同整个民族一起流泪,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。历史与山河同在,千年不倒。

“千年走一回,山高水又长,车轮滚滚尘飞扬,祖先托我来拜访。我是昆仑的云,我是黄河的浪,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。法老的陵墓,巴比伦的墙,希腊海滨夜潮起,耶路撒冷秋风凉。我是废墟的泪,我是隔代的伤,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?千年走一回,山高水又长。东方有人长相忆,祖先托我来拜访。我是屈原的梦,我是李白的唱,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!”

余秋雨先生在最后的补记中的这首慷慨激昂的词,正是整个行程的写照。
  历史,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。多少王朝,多少轮回,反反复复,滚滚而来。面对历史的洪流,我应如何立足。
  一本书,一本日记,一次旅行,一种思索。思索古埃及文明,思考着中华文明。秦始皇虽然焚书坑儒,却统一了中国文字,也就意味着统一了文化,这是个伟大壮举。然而,站在如今的社会中,最大的湮灭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,是失去了文明的传承。

一路走来是枪口、铁丝网、哨卡,除了沙漠,一般民众很难见到。你闻到战争的气息了吗?犹太人依旧在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奋战着,巴勒斯坦人也加入这一行列,那些难民们也成了政客们争夺地盘的牺牲品。
  两河,童年
童话的产生地,曾幻想着灰姑娘与王子在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里相遇、相知、相爱;曾幻想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除暴安良;曾幻想与中华文明齐龄的它也有一段厚厚的历史!现实很残酷,战争县摧毁了它的一切属于高层文化,然后又剥夺了一个民族中最勇敢的、最健康的生命,结果总是留下猥琐的躯体,去承受种种荒唐。讽刺的是,最早的以《汉莫拉比法典》为标志的法律文明的地方,如今是法律最行不通的地方!
  女人应当是属于缤纷的色彩的,而伊朗的女人只拥有黑色,她们周身都被黑色束缚,不禁让一些大谈个性解放的人对伊朗政府的规定愤然。一位伊朗女士这样告诉余秋雨先生:黑袍可以给人安静,让心灵也随着黑稠的飘动而沉淀,我们觉得它很美。

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,古迹因身后空虚而孤单,如果一切都停止了.没有古代和现代,没有了文明和野蛮,没有了考察和推断,只剩下一种惊讶:原来人类只活动在这么狭小的空间,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,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。

余秋雨先生由点及面,纵横捭阖,洋洋洒洒,深入历史的骨髓,透着生命沉思的火花。
  事隔多年,我的回味也就仅此而已,虽点滴记忆,但犹如新历。我的文学兴趣,多亏高中语文老师,开阔我的思维,不局限于某种形式。人生中,第一部文学作品,是《唐诗三百首》,第一部小说,是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第一部散文集,是《千年一叹》。之所以回味到《千年一叹》,是因为自己喜欢历史,是因为它的特殊,不仅是体裁特殊:既是散文,又是日记,更因为它是一面镜子,可以正衣冠。余秋雨先生笔锋所到之处,是我为之动容所在。

记忆中的图书馆,回忆下的书本,余秋雨的《千年一叹》,就像电影一样,一幕幕的浮现。当初的激情,如今的回味,在电脑前感慨不已。

细细想来,《千年一叹》的细节,我已记不清。但现在想想,余秋雨先生的妙处在于,这本书的细节是一个个旅程,是先生对于古文明的叹息,而将一个个旅程联系起来,就会发现,不必在意形式,不必在意细节,神韵已留在心中。

既然在余秋雨先生的理解中,人类历史在洪荒中如丝般渺小,那么我们人类该在何处?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,我们中华民族也只是沧海一粟,我们该何去何从?

   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,已经没有了汉唐的雄风,在阳光碎了一地的夏天,我们丢了再也找不回的从前。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,传统文化的继承,依赖着当今的我们。《千年一叹》并不是哀叹,而是提醒着我们,回望历史,我们曾经光芒四射;回望历史,我们曾经独领风骚;回望历史,我们曾经饱经沧桑。回望历史,我们不该举头悲叹,不该为文明的衰落而幽怨;铭记历史,我们不会重蹈覆辙。文明还要发展,脚步仍需前进,不必后退,昂首向前,在时代的巨浪上,划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的未来,实现中华民族的梦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:张童量

版权所有 武汉市江汉区图书馆  地址: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275号  邮编:430015

Copyright 2005 Jianghan Library, All rights Reserved

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0505号    鄂ICP备14017372号

访问数